首页 > 常见问题 > 文章帮肋内容详情

融媒特稿)这里何以做到“以文兴城”——探访山西代县“文化故事” 2022-01-02 21:46:16

  临近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的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年味分外浓烈。面塑的花馍、雁绣的虎娃、代县剪纸特有的窗花……当地的匠人们正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被冠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绘画画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诸多荣誉称号的代县,在2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多达百余种。

  如今,传统文化正以特有的方式浸润着这座仅有22万人口的晋北小城,渗透着人们的生活,自信着人们的面容,在重拾过往辉煌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

  雕花漆红的门窗,小青瓦坡的屋顶,耳边萦绕着悦耳的古琴乐,走进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座三进院落映入眼帘。这里,云集了代县成功申报的9大类10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间布艺工作室里,72岁的王永清和几个老姐妹一边给手上的布老虎收线,一边闲聊着,“退休之后每天闲着无事,比起打麻将、遛弯弯,咱代县人更喜欢做手工。”

  王永清说,自打当地政府部门创建了非遗展览中心,她和老姐妹不仅有了事做,偶尔还能贴补一下家用,“做这个咱们心里高兴,不给钱也要时常来帮帮忙,偶尔做的多了也有个千把块。”说话间,一个活灵活现的“雁门虎”已在王永清手里制作完成。

  2018年7月,首届山西非遗博览会在代县代州古城雁门游客服务中心举办。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涵盖剪纸、刺绣、面塑、漆器、泥塑等200多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参展作品超过千件,日均参展人数超过5000人。

  受此启发,代县将雁门游客服务中心改建为非遗展览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免费入驻,并无偿对外开放,以方便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了解、体验代县非遗的魅力。

  王永清时常“光顾”的这间布艺工作室,由忻州市级非遗代县布艺传承人汪翀娥创立。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陈列着“三寸金莲”“雁门虎”“网花”等大大小小、别具代县风情的布艺作品,供游人参观、购买。

  “这件是我外婆为我母亲缝制的,另一件是我外婆的母亲为外婆缝制的。”工作室内,两个玻璃柜制成的展台尤为醒目。据汪翀娥介绍,展台里陈列的是代县女子出嫁时身着的婚裙,均有上百年的历史。

  在数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代县布艺吸收了苏、杭以及山西本土元素,最终自成一派,得以更好地传承、发展。“在咱代县,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老物件,是感情的寄托,也是文化的传承。”汪翀娥说。

  事实上,到过代县的人们不难发现,从衣食住行到节庆文化、医药健康,甚至体育娱乐等等,传统文化的影子无一不在这里的生活中体现。

  “黄酒、琉璃、刺绣、高跷、武术、正骨、六六席……”说起传承下来的老技艺,73岁代县村民高凤兰如数家珍,“你在县城里走一走,大家都能说出几个来。”据高凤兰介绍,每年有不少外乡人远道而来,只为尝尝六六席、品品代县黄酒、看看舞龙舞狮。

  1998年,代县边靖楼落架大修。代县城里30岁以上的人至今还依稀记得,大修前的鼓楼城台上满是草木,四周的城砖腐蚀风化,部分区域出现裂缝,数百年的古建岌岌可危。

  主持这次大修的是雁门杨氏木工技艺第三十九代传人杨贵庭。据杨贵庭介绍,落架大修需将建筑构架的全部或局部零件一一拆落,修配好后再按原样安装复原,“是古建筑修复中最考验功夫的技术。”

  在杨贵庭的带领下,修缮后的边靖楼生命得以延续并展现给后人,成为代县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从杨贵庭开始,一支专注于古建筑修复与建造的专业工程队在代县组建,让老手艺“活化”开始市场化运营。

  2011年,杨贵庭组建的山西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级文化保护工程施工一级资质。同年,雁门杨氏木工技艺被国务院更名为“雁门民居营造技艺”,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跟着古民居文化复兴的脚步,杨氏木匠承揽的古建工程遍布山西、河北、黑龙江等十多个省(市、区),旗下2000多名匠人走南闯北,年创产值上亿元。一门老手艺成为了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产业。

  走进非遗展览中心内的杨氏古建展厅,一座20:1的雁门关关楼模型屹立其中。而据此约20公里外的雁门山中,屹立千年的雁门关也正助力当地群众富起来。

  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雁门关形成了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于201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8月,代县又引进银泰文旅集团,探索“名胜景区+乡村客栈”的发展模式,将保护与活化相结合,着力打造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古长城。

  “在景区做了10年导游,我的工资也从几百涨到了三千多。”35岁的代贝大学毕业后就来到景区工作。据她介绍,景区开发不仅帮助村民营收,也吸引了不少人返乡就业,“大家以前多以畜牧业为生,现在成了保安、保洁、导游……周边村里不少人在这找到了工作。”

  2020年9月,山西省第六次旅发大会以“长城博览在山西”为主题在忻州举办。借此契机,山西“长城游”再次火热。据雁门关景区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国庆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4.6万余人次,营收超过300万元。

  冬日的雁门关外,寒冷异常。但这挡不住人们来代县峨口镇文化展示室看非遗、学非遗的脚步。展示室内,一幅栩栩如生的蝴蝶群像引人驻足围观,若不仔细斟酌,很难发现群像中的蝴蝶由面制成,均可食用。

  代县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白晓玲是这幅群像的创作者,靠着这门手艺,她不仅在全国各地参展、拿奖,还在2020年实现纯收入20余万元。

  展示室外,峨口镇综合文化站广场上,喜庆的唢呐、欢快的笙乐起此彼伏,峨口挠阁的表演队正在为新年展演紧张地排练着。“过年耍挠阁是代县数百年来的老传统。”峨口挠阁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郝来喜一边舞动着指挥旗,一边向围观的人群介绍着。

  从五六岁登阁到22岁开始挠铁架,郝来喜见证了这项技艺的“与时俱进”,“从头饰到服装全部进行了更新换代,孩子们的扮相也融合了历史文化故事和文艺戏曲,让表演更具观赏性。”

  郝来喜说,眼下他正谋划着联络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利用3D打印技术来更新挠阁设备,“现在用的铁架有些年头了,既重又不好维护,听说换成碳纤维轻便又结实。现在村里不少人以登挠阁为荣,到时候我们的队伍还要再壮大。”

  行走在冬日的代县街头,随处可见的文化印记让人们惊喜地发现,非遗已不仅仅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产品或作品,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而这里的匠人们也在转型与创新中,让传承千百年的技艺更具生命力,让老百姓掂在家里的手艺活变成了“钱袋子”。

  “我经常从村里妇女手上收集剪纸的样式,再根据当下流行元素进行加工,然后送到合作的工厂批量生产,带着姐妹们一起赚钱。”47岁的张岩松是忻州市级非遗代县剪纸的传承人,为让代县剪纸具备“造血功能”,她主动联络了厂商,进行批量生产。

  而让张岩松更自豪的,是她今年即将从四川大学动漫专业毕业的女儿。张岩松说,女儿高中时她就有一个梦想——让剪纸“动起来”,“把剪纸做成动画,新颖又好看,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视频、网络,了解代县的剪纸和传统文化。”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特有的方式渗透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影响着代县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趋向。”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表示,未来代县还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以“联网+”的思路引导群众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游人来代县做客,品文化大餐。

相关标签:常规 克制 效果 卖家 立马
影响 辅助 银行 礼物 martin

发布评论